6月22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指导、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黄河交通学院承办的沿黄九省区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论坛在黄河交通学院举行。
本次论坛以“黄河战略与大学使命”为主题,围绕黄河国家战略与高等教育的使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人才培养、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等议题展开研讨。
论坛现场,内蒙古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李卫平以《以稀土产业为引领,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集群,聚力提升沿黄流域人才培养适配度》为题,系统介绍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的创新实践。内蒙古科大立足包头市的独特资源,构建“五新”发展思路:以稀土新材料为学科高点,以“1+5+2”示范性特色学院集群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黄河上中下游,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三次主持召开座谈会,对母亲河的未来深远谋划。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上开宗明义的指出“我们都把黄河称为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内蒙古科技大学作为沿黄流域九省(区)内的高校,近年来,致力于以稀土产业为引领,深度融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区域产业集群发展,深化产教融合,聚力提升沿黄流域人才培养适配度,为保护母亲河提供高素质人才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时代背景:服务内蒙古自治区“五大任务”,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围绕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我国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战略定位,和内蒙古要建设“全国最大的稀土新材料基地和全球领先的稀土应用基地”的重要指示,内蒙古科技大学以“稀土+”新材料为学科高点,全力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扎根包头、服务区域、城校融合,构建了以稀土产业学院为引领,未来技术学院、硅业学院、能源产业学院、数智产业学院、安全与应急产业学院、通航技术现代产业学院等8个示范性特色学院集群。
二、思路举措——内科大之路,以稀土产业学院建设为例
学校牵头,邀请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学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共同组建理事会,推进地方政府、高校、行业和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依托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博士授权点学科;冶金工程和金属材料工程一流专业及稀土材料科学与工程新专业深度产教融合共育人才。
育人模式改革。采用企业深度参与的“3+1”人才培养模式,以OBE理念为导向,统筹专业建设。紧密对接稀土产业链,学科交叉融合,深入推进多主体、多主场的人才培养,生产线上的理论教学,企业项目驱动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学时占比达44.3%。
课程改革及获奖。校企共建课程21门、共建教材8部。科研反哺教学,将90余项科研成果反哺16门理论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双创获奖100余项,在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中居自治区高校之首。
育人场地多元。 现已与40余家稀土企业建成实习基地,其中,头部企业1家,规上企业4家,高新技术23家。目前正在与50余家稀土企业洽谈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基地6451平,共建单位提供3万余平。
融合师资结构。校内和校外教师 106 人、企业教师 54 人、双师双能教师占比 100%、企业教师占比51%、具有企业背景的教师占比73%、企业教师高级职称占比 90%。
产业师资培养。外派了17名教师科技特派员,被北方稀土聘为技术专家;聘请54位企业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
产学研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级平台8个、自治区级7个、校企共建平台6个。主持项目553项,项目经费合计1.91亿元,授权发明专利115项,获奖11项。产业化应用10余项,产值达到10亿元/年。
三、取得成效——内科大之绩
成效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有组织开展本科、硕士、博士校企联合培养。以现代企业所需求的技术创新能力、职业胜任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顶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系统重构、优化核心知识与课程体系。实施了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构建2维度、3平台、4模块、N社团的“2+3+4+N”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组建学科交叉、校企合作教学团队,实施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通过项目布置、项目实施、交流展示、交流评价的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工程设计、组织协调、交流沟通五大能力。学校获工程硕博士改革试点校。
成效2:创新办学机制
稀土产业学院是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的实体学院,以理事会制度、专项办学资金、建设方案和指南有力助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和发展。共商、共建、共享的校企政协同人才培养共同体的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机制,对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和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很好的示范借鉴意义,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落实“两个基地”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是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办学机制创新。
成效3:推动专业集群式发展
围绕产业链优化专业布局。增设新兴急需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应急技术与管理、智能采矿工程等13个新兴急需紧缺专业,弥补了自治区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链相关领域专业布点空白。开设微专业:开设碳中和等21个微专业,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布局,提升专业人才需求响应度。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学校25%的工科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
成效4:形成一批创新联合体
同包头市协同建设国家级稀土产业市域产教联合体、包头市光伏硅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硅业科技创新产业联盟。同包钢集团、中铝集团等包头市重点企业设立博士工作站。同通威集团、双良硅材料、大全新能源、新特能源等新能源企业设立硕士联合培养基地。
成效5:建成一流的教学资源
建设“人工智能+”专业,开设“计算机视觉”“智能材料新发现”“材料智能制造”等8门学科交叉课程。组建校企联合创新课程团队32个,已形成经典教学示范推广项目案例26个,建成“稀土冶金工艺学及操作案例”“稀土产业链实习”“晶体硅制备技术”“稀土产业标准及应用”等36门产教融合一流课程,编写出版应用型教材29部,与企业共建301个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9个智能实验室,学校获评国家级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入选高水平人工智能建设项目首批试点院校。
成效6:建设“双师双能型”师资库。
实施“百名教师进企业、百名博士人才引进”的“双百工程”,聘用372名企业兼职教师,建设校企政“双师双能型”师资库。实施“科技特派员”计划,与包钢集团、中国二冶、北方重工集团等大型企业深化合作,226名“科技特派员”选驻企业,学校获批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成效7:城校融合不断增强
学校制定出台深入服务包头大力实施城校融合发展的20条举措,包头市出台推动城校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包头市成立推进内蒙古科技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建立校地精准结对对接机制。
成效8:培养大批产业生力军
学生专业素养全面提升,培养成效显著。本科生100%毕业设计结合工程实际、100%参与学科竞赛和各类创新实践活动,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及创新创业奖励1459项,获奖4000余人次。学校在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七轮总榜单(本科,TOP300)位列156,居自治区高校之首。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从事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持续稳定在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