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术评价体系的讨论,应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尤其是在对应用性学科的评价时更应如此。即使是基础理论学科,最终也是为了社会发展的实践服务。
不能否定量化考核的合理性
客观地说,目前的学术评价体系有其存在的理由,并且为学科发展、客观评价学术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人们从事科学研究,对学术水平和质量的评价还没有形成现在这样一套系统的体系。后来随着国家从事科研队伍的扩大、学术研究成果质量和数量的提升,逐步有了从国家到地方、到各高校学报等各级别刊物以及各级别出版社的区别。各高校、科研院所、党校、政府部门的研究机构等也制定了各自大致相近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与以往科研起步阶段失之于笼统、定性而非定量的考核方法和评价系统相比,这种体系起到了鼓励人们努力从事科研、探索未知,激励研究者取得相应科研成果的效用,应该值得肯定。
成果载体的等级与成果质量不完全成正比
虽然在科研考核中量化评价比较容易掌握,不同的学科也可以操作和使用,但在学术评价中学术水平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却并非学术刊物、出版社的等级所能衡量,尽管这是一个比常重要的参考指标。因而会出现以对学术成果载体的评价替代对学术成果内容本身价值的评价,即出现“以刊评文”、“以出版社评书”的现象,使人们对学术成果载体的重视超过了对学术成果内容本身价值的重视。尽管高级别的学术载体发表、出版的成果优质率较高,并且这些载体的级别也是根据一定的考察衡量标准遴选出来的,但却不能以此作为衡量学术成果水平高下和质量优劣的最终标准,而应以学术成果本身的客观价值和同行专家的评议认同为标准。
注重对学术成果社会效用的评价
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存在一定的流弊,须不断调整和进一步完善。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评不出学术背后的精神。学术研究应具有崇高的理想和为国为民服务的精神,要讲学术良知,而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则注重于工具理性,主要与奖励、利益挂钩,考评计分直接体现为金钱,往往忽视研究者的道德素质,忽视对人们从事科学研究最终目的的引导,以致产生流弊。这是应该注意纠正的倾向。否则,科学研究失去了应有的精神,失去了道德良知,就很容易出问题。
第二,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端。作为高校教师,应注意掌握在大学工作的三项职能: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而现行的学术评价体系,重科研、轻教学,即重视个人的科研工作而懈怠了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教学成果的重要性低于科研成果。为人师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质,否则难以为人师表。因此我们就要做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把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促科研,服务社会,培养人才。
第三,一定程度上出现忽视社会实践的流弊。对学术评价体系的讨论,应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尤其是在对应用性学科的评价时更应如此。而现在的学术评价体系,侧重于工具理性,而且往往将其工具属性作为目的本身来追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忽视社会实践的弊病。对学术评价体系的讨论,应注重对其社会效用的评价,使科学研究工作者更多地关注现实世界,关心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重大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动理论创新,服务于社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在充分肯定现有学术评价体系有其存在的理由和起到过积极作用的同时,应注意适时调整和完善,消除其流弊。重视对人们从事科研最终目的的引导,提高科研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重视社会实践,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社会实践相结合。除此之外,还应注意解决把当前考评与长远发展、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等方面的问题。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