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
缺乏领袖,不愿协同。过去有些协同创新项目之所以半途而废,关键就是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没有改变,大家对项目的领导人不服气,导致在许多重要决策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造成协同过程举步维艰。
利益失调,不想协同。参与协同创新的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利益诉求存在天然差异;加之有的协同创新缺乏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机制,协助成功后利益分割的标准又比较随意而且经常更改等。这些因素极易诱发创新群体内部的矛盾和分歧。
思想各异,不好协同。从组织层面上看,参与协同创新的各个单位追求的目标不尽一致,有时候存在高校需要产出科研成果,企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需要GDP增长的现象;从个体层面上看,参与协同创新的各路人员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追求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条块分割,难以协同。首先,各个单位之间存在条块分割,这使得协调创新中的协调组织工作艰难。其次,历史原因造成了高校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条块分割。这些问题都造成了许多科研人员有协同创新之心、无协同创新之实的局面。
二、高校协同创新的路径
精心选择和培育协同创新领军人物,推动高校科学家由“作坊型”科学家向战略型科学家转变。选准领军人物是高校实现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学校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的“四个一”特色发展模式,即“围绕一个领军人物,培植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促进一个富民产业”,其核心和前提便是选准选好领军人物。
合力打造利益共享机制,以公平的利益分配链条紧密联接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力量。在初期阶段,由于协同各方彼此信任程度不高、协同创新前景不明朗,参与协同创新的各方比较关注眼前的实际利益,在此阶段以现金和物质形式出现的利益分配形式更能为人所接受;在高级阶段,随着团队中信任程度的增加和产业的扩张,股份制成为一种更好的利益分配方式,它有利于实现以股连利,以利连心,让每一位成员都真正把协同创新都当着自己的事业而关注其长远发展。对于基础性、公益性或者以论文、获奖等知识产权形式呈现的科研成果,同样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在论文发表、奖励申报的时候,充分考虑群体成员在成果产出过程中的贡献,依据贡献大小排名;同时,在校内实施奖励特殊政策,其他成员比照第一作者或者第一获奖人同等获得校内奖励,从而激发群体成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协同创新良性发展。
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促进创新文化共享。要解放思想,推动科研文化由“井”文化向“海”文化转变。新时期的科研文化应该是“海”文化,应该打通众多孤立的“井”之间的联系通道,实现协同以直通创新的大海。由此,高校必须从小富即安、封闭孤立的小农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谋求科研的协同式跨越发展;必须从论资排辈、因循守旧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尤其要解放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必须从在学科内部寻找科研课题的单一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纳入科研课题的宏观视野;必须从仅仅在教育系统内部寻求科研资源的局限思维中解放出来,在本区域乃至全社会、全世界配置科研资源;必须从单纯注重科研论文数量累计的科研考核方式中解放出来,把社会福祉的边际增加和经济总量的边际增长作为科研考核的根本原则。
积极开展组织结构创新,建立与协同创新相匹配的柔性无边界组织。在高校协同创新过程中,组织结构创新的关键是打破条块分割、撕裂组织内外部边界,使得资源按照科研创新内在规律的要求在协同创新群体内部无障碍流动。首先,自我打破校内条块分割,实现校内协同。比如在学校层面建设跨学科科研平台、建设大型功能平台,实现科研平台共享;通过学术报告会和网络平台实现实验材料和数据共享等。其次,主动与校外科研院所沟通,实现行业内协调。可以共同组建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实现实验资源和信息情报网络共享;共同组建大型复合型科研团队、联合申报大型科研项目等。第三,自觉与校外单位建立松散型网络联接,实现行业间协调。例如建立产学研用论坛联盟、大学与政府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园等。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加大对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的立项支持力度。希望各种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中央部(委)级研究项目对学科交叉性研究特别关注,给予学科交叉研究更多立项支持。
建立多种学科交叉研究的共享和交流平台。希望教育部利用管理优势,适当整合部分高校科研资源,建立若干能面向所有直属高校的科研资源共享平台;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建立面向直属高校乃至全国高校的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
增加对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项目的经费投入。希望教育部及政府相关部门增加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经费,保障研究正常开展;增加协调经费投入,促进各部门之间密切协作;增加人员经费投入,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成立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指导和服务组织。为推动高校校际之间的协同创新和高校与校外之间的协同创新,希望教育部会同其他政府部门成立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指导和服务组织,帮助高校协调外部关系,解决研究进程中的各种问题。
完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的评价和监督体系。对于协同创新,在促进其开展的过程中,希望上级主管部门逐步完善评价和监督体系,考察其质量优劣、效益大小,总结经验,奖掖先进,推动其纵深发展。/李忠云、邓秀新(作者依次为华中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