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解答了网友关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主张所有高校建慕课平台
“高校搭建慕课平台要从实际出发,我们并不主张高校都搭建难以形成规模的小平台。”但张大良同时认为,所有高校都可借力慕课。一些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技能传授,可通过慕课实现。
慕课潮涌起时,怎么解决众多平台之间资源无法共享、学分互认的难题,尤其是能否实现慕课学分国内高校统一互认,建立学分银行,推进完全学分制?张大良介绍说,教育部将在国内已运行平台中择优遴选几家公共服务平台,并鼓励平台之间实现课程资源和应用数据共享。教育部也正在指导部分高校探索建立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具备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认定、学分转换”。
二、慕课“国家队”偏爱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
张大良说,国家会重点建设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受众面广量大的公共课和专业核心课程;鼓励高校间通过协同创新和集成创新的方式建设满足不同教学需要、不同学习需求的在线开放课程或课程群;有组织地建设一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在线开放课程。
那么,国家以后是否会将慕课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重心?慕课是否会取代精品资源共享课?关于慕课课程证书的效力和作用范围,国家是否会统一规定呢?张大良认为,二者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不能相互替代。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是“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重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在验收时需要提交5年的维护计划,以保证课程的持续共享与应用。
三、慕课版权属高校和团队共有
目前的慕课平台强调资源和数据交互放在云端,那么在今后的使用过程中,是否会出现高校失去课程资源实质性主权的问题,成为很多人关注的焦点。张大良认为,在线开放课程是课程建设团队的职务作品,著作权属于高校和团队共有。公共服务平台与高校、课程建设团队签订知识产权保障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确保课程正常传播,保障各方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