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6年9月21日,《包头日报》A05版整版刊发记者张海芳的文章《60年耕耘桃李盈门 一甲子风雨百炼成钢 内蒙古科技大学打造自治区一流大学》,文章从学科建设、教育教学、人才队伍、科学研究、学生创新创业、招生就业、管理体制改革、合作交流、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对我校六十年来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报道。全文如下:
60年耕耘桃李盈门 一甲子风雨百炼成钢
内蒙古科技大学打造自治区一流大学
记者 张海芳
|
指导学生实验 |
|
2015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奖 |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罗勒博士来校讲学 |
|
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顺利毕业 |
一方资源,一座城市,一所大学。在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像内蒙古科技大学一样,与一座城市的兴起休戚相关。
上世纪50年代,随着国家“一五”计划的实施,包头钢铁基地开始建设,而“草原钢城”的诞生,急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56年2月,国家重工业部决定在包头成立“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这便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前身。
60载栉风沐雨,一甲子春华秋实。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和工业的兴起,内蒙古科技大学立足冶金、煤炭两大行业,不断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人才培养层次,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高职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为一体,现已成为以冶金、矿业、煤炭、稀土为特色,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共输送专业技术人才10万多名,为包头市乃至国家工业的振兴和制造业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固本强基 打造一流综合性大学
“百炼成钢”是内蒙古科技大学的校训,也是学校60年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
1958年,原包头钢铁工业学校和包头建筑工程学校两校合并组建包头工学院;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2000年内蒙古煤炭工业学校并入;2003年合并成立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1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搬迁、合并,革新、深化。从单一的工科院校,到以工科为主,工、理、文、管、经、法、艺术、教育等学科协调发展。60年间,内蒙古科技大学在一次次变革演进中得以锤炼,并蜕变成为一所强有力的综合性大学。
如今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拥有学院(部、中心)等教学单位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5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1个,本科专业64个,各类全日制在校生25000多人,专任教师1300多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占84.6%。拥有省级重点学科9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自治区协同创新中心1个,自治区协同创新培育中心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新型科技研究开发机构1个、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15个,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自治区院士专家工作站2个,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高校创新方法推广应用基地1个,自治区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
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截至目前,学校有2个教育部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9个实验室被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3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精品课程,9门课程获自治区公共课教学改革立项,23项教学成果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
凝智聚力 打造一流创新创业高地
一所以“科技”命名的大学,必然是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地方。
如今的内蒙古科技大学,科研创新人才汇聚于此。目前学校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青年教师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1人;内蒙古“科教兴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乌兰夫基金奖获得者、内蒙古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内蒙古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内蒙古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内蒙古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内蒙古“草原英才工程”人才共计88人。
学校还拥有国家级“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个,国家特支计划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个;省部级“内蒙古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团队”6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二类创新团队2个”,“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三类创新团队”10个,“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5个。
人才强则创新强。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8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内蒙古自治区中青年科技创新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三等奖22项。其中,近三年获自治区一等奖6项,占全区高校获得一等奖总量的54.5%,科技创新在全区高校中名列前茅。
学校还积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等国家、地区和企业重大科研项目,近五年承担项目1500多项,并已全面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近五年承担项目400多项。学校共获得授权专利547件,其中,近五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80项,是“十一五”期间的5.63倍。
内蒙古科技大学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并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充分利用稀土、钢铁、煤炭等地区优势资源,发挥学科专业所长,主动加强与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与技术集成-产业化示范”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技术推动作用。共转让科技成果30多件,特别是以“富稀土、铌、萤石稀选尾矿微晶玻璃及制造方法”等专利技术为核心,采用技术控股模式实现了成果产业化,所生产的高性能矿渣微晶玻璃管材在2014年被确定为国家行业标准。学校先后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先导型大学”,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学生也成为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因子,近五年学生荣获省部级以上各类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奖励869项,其中国家级奖励334项,在“挑战杯”“创青春”等重大科技竞赛中始终保持自治区领先水平,连续两届获得全区创业计划大赛团体冠军。学生创新社团“E家科技园”荣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两名学生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2013年,内蒙古科技大学率先在全区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学生提供水电暖网配套设施,目前入驻33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带动200余人就业。先后获得“自治区示范性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内蒙古自治区众创空间”等荣誉称号。
内蒙古科技大学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毕业生遍及祖国各地。学校培养的学生以“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稳居全区高校的领先水平。学校先后被评为“中国大企业集团重点招聘学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2012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光荣称号。
全面发展 打造一流有内涵大学
绿草茵茵,环境优美;鹿鸣呦呦,生机盎然。如今的内蒙古科技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校园里有梅花鹿奔跑的高校,也被称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学校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汲取国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先进经验,构建了从学院教授委员会到学校学术工作委员会的教授治学体制机制,创建了学生工作委员会、巡视督导工作委员会、人事人才工作委员会和计财资产工作委员会。按照“党政合一、学政分开”的设计思想,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科学决策,高效运行,民主监管为一体的运行机制,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把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学校体育事业令人侧目,运动队在国内外体育竞赛中先后获得自治区级以上奖牌396枚,其中国际体育竞赛金牌9枚,国家级体育竞赛金牌26枚,省级体育竞赛金牌168枚,在历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共荣获1金4银1铜,竞赛成绩跻身于全国高校前列。我校学生运动员连续五届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连续三届参加世界大学生越野锦标赛,两名学生运动员参加奥运会。同时,学校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足球改革精神,率先成立了内蒙古西部校园足球联盟基地,落户自治区级青少年足球夏令营活动基地,自治区教育厅将内蒙古校园足球联合会秘书处设在该校,成立足球学院。
美丽校园,学生的文化生活也丰富多彩,优胜杯“光影记忆”电影文化艺术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丰富校园生活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全面发展、多才多能的栋梁之材。
近年来,内蒙古科技大学注重加强对外交流,先后与包头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宝山钢铁集团公司、太原钢铁集团公司等企业,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兄弟院校以及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邀请李冠兴、杨叔子、顾秉林、彭苏萍等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海因里希·罗勒博士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作兼职教授或开展学术交流,选派教学科研及管理骨干出国进修培训、执行合作科研项目,大大提升了内蒙古科技大学的影响力。此外,学校还先后荣获内蒙古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内蒙古花园式学校、内蒙古高校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包头市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秉承“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校园精神和“百炼成钢”的校训,如今的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发展求真而务实,前行足迹坚实而有力,正向着自治区一流、国内知名大学的目标努力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