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风范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大人物 -> 学者风范 -> 正文

李斌:一生只做一件事

发布日期:2013-06-08   点击量:
李斌:一生只做一件事
   

  李斌,男,汉族,1961年11月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内蒙古科技大学副校长兼任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学术院长。获“草原英才”称号,“5512工程”领军人才人选,兼任中国钢结构协会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的理事,内蒙古自治区建筑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兼结构委员会主任,力学学会包头市副理事长,包头市城市规划学会副会长,住建部房屋维修加固与房地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冶金建设委员会委员,土木工程学会会员,《土木工程学报》、《建筑结构》、《工业建筑》理事,《工程力学》学报评审专家。
     近年来获得各种奖励15项,发明专利2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在各类期刊上发表论文73篇,其中核心期刊32篇,EI、ISTP收录22篇,自编教材1部,参编了自治区工程建设标准《钢管混凝土技术标准》和《混凝土多孔砖建筑技术规程》,主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12项,其中混凝土减水剂和防冻剂的研制项目,经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组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全区科技创新奖;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受力性能与抗震性能研究项目,经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厅组织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包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钢管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项目,2008年经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组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0年矿渣微粉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12年高效引气减水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获包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横向科研项目60余项,包括:包钢钢联薄板坯连铸连轧厂第二炼钢厂主厂房可靠性研究、北方联合电力公司所属电厂网架可靠性研究、包头铝业集团热媒炉与沥青熔化库厂房火灾受损情况研究、包钢轨梁厂10KV开关站振动研究等,为企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6000多万元,间接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
    从教30多年来,一直潜心高等教育研究,特别是近十年来,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指导,以教学手段的改革为途径,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应对高等教育大发展和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新挑战。提出了“放松环节,把好关,围着学生转”的教育理念;“厚基础,宽口径,淡化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和以主干课为主线的“课程链”考核办法,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了这些理念落实到位,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一系列量化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了新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有效贯彻和执行。通过几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院的教育质量是逐步提高的。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改革,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对学生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长期的科研积累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融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理论分析深入浅出、透彻明了,实际讲授趣味生动、实例迭出,讲课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学生满意率问卷调查中优良率达95%以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意课题切入点的选择,努力将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使学生选的研究课题既有助于学生理论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教学课余时间,总结30多年从教的心得体会,在各类刊物上发表教改论文21篇,并根据多年来处理各种工程事故的经验,自编了《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的教材,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基础理论知识,开阔了视野。
    学科与专业建设是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和能力并且被社会认可的高水平人才为导向。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神圣使命,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标来建立学科与专业建设模式,是高等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根本战略。在目前教育国际化的大形势下,通过对专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深入分析,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了“以特色为依托,明确学科方向;以学科为载体,建设学术梯队;以课程为桥梁,促进教研相长;以就业为导向,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发展方针,并据此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障了学科发展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就任院长十余年来,学院加大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改革力度与投入;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学院拿出专项资金,资助各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立项4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荣获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成果奖13项,校级重点课程31门,校级教改立项42项,校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本科专业由原来的三个专业增加到七个,硕士点由原来的两个增加到四个;硕士生导师由原来的12名增加到28名,在校本科生由900多人增加到目前的2600多人,硕士研究生由20多人增加到150多人,办学规模有了显著的扩大。土木工程专业被评为内蒙古自治首批区品牌专业,建筑学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专业,《结构力学》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首批精品课程。2006年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了全国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意味着学院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水平跨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实现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升与跨越;在全国第二、三、六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我院代表队分别获得二等奖、一等奖、一等奖是华北和西北地区唯一的奖项。获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设计一项,全国只有25个。ANT生态建筑研究小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并受到了自治区教育厅的表扬。
    学院根据就业形势以及社会需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2004年开始在土木工程专业大平台的基础上,增设了“钢结构”和“岩土与地下建筑结构”专业方向,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也得到了专业评估专家的肯定,实现了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大目标。
    学院始终坚持将学科建设作为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的载体,明确导向,认真梳理教师的科研现状,根据社会需要、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和教师个人的发展潜力,统筹、整合教师的研究方向,要求教师在上好二、三门课程的基础上,研究方向上坚持“术有专攻”,以科学研究的“专而精”支撑课程教学的“宽而博”,确保教师个体的学科定位既相对集中又富有特色,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与学校的学科建设目标既相互吻合又不断优化。经过精心筛选组建了九个年龄、学缘、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科研、教学梯队,并组成了以自己为负责人的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和在役结构可靠性研究科研梯队,以及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团队。在科研队伍中积极培养年轻的科研助手,教学梯队中制定规章制度帮助年轻教师过教学关、科研关和师德关,使年轻的科研助手和教师能尽快的承担起研究和教学工作,成为科研队伍和教学梯队中的中坚力量。
    几年来,学院建立了“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管理与运行机制,积极倡导“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理念,极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和师生关系,努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每年举行结构力学、力学竞赛、结构模型制作大赛、英语竞赛和校内外科技创新竞赛等各类学习竞赛,及宿舍美化大赛,推行“两早一晚”制,加大对上课出勤和早、晚自习的检查力度,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与氛围,促进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开展,取得良好的成绩,一名学生获中国土木工程协会优秀毕业生称号;荣获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大赛优秀奖一项。校园文化活动特色化、品牌化日益明显,目前已形成书香建工、魅力建工和阳光建工三大品牌活动,由于内容新颖、影响广泛、效果突出,院团总支连续荣获包头市优秀社会实践先进集体的称号;学院在推进学风建设的同时,加大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积极开辟校友和社会捐资助学渠道,设立了校友基金,“锦绣”、“邦力”、“凯捷”奖助学金,极大地缓解了学院特困生的生活压力。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院已形成了产、学、研相互扶持、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学院始终坚持本科教育是基础,学科建设是龙头,科学研究是水平。为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积极引导教师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的相关科研项目,和校内科研项目,并制定相关办法院内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同时,将是否参与科研工作与岗位聘任、评选先进、骨干教师等挂钩。学院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学术水平、浓厚研究氛围,连续几年资助院内青年教师的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科研工作的规范健康发展,浓厚了科研氛围,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近年来邀请院外学者来院开设学术讲座40余场,安排院内教师开设讲座40多人次。承担科研及科技服务项目260余项,国家级项目1项,地市级以上项目18项,科研获奖22项,撰写著作、教材500万字,发表各类论文670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34篇,论文的水平和数量逐年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