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论: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到NSSE的汉化版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反映出高校对本科教学质量的认识及其评估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局限性:仍然是以资源声誉为主的评估范式,缺乏对教育质量核心要素的分析。随着对质量问题探讨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关注教育的过程和教育结果——学生的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逐渐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内部质量评估的核心。
大学生在校的学习状态如何,大学的相关举措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这些都是大学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基于这一理念,美国研发了“全国学生学习投入调查”(简称为NSSE),即面向4年制本科院校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和发展情况而展开的年度调查,以此来反映大学教学质量,使学校通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来提高教学质量。2009年,我国清华大学牵头主持了“中国大学生学习投入性调查(NSSE-CHINA)”,我国开始了NSSE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校参与NSSE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从关注“学校投入”到关注“学生投入”,从强调“教”到注重“学”,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能否真实有效地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内部质量评估模式,从与美国NSSE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二、高校内部质量评估的制度逻辑:中美模式的分野
本研究根据质量评估的逻辑,从评估理念、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结果的应用等6个方面进行递进式归纳,以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与美国NSSE为比较对象,探究我国高等教育内部质量评估的适切模式。
1.高等教育质量是什么。我国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看法呈现多样化,主要有5种观点:虚无主义观、声誉观、资源观、产出观、增值观。不同的质量观决定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声誉观、资源观和产出观目前仍被普遍认为对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大学排行榜中的诸多数据也是由这3种质量观主导。这些质量观关注的是大学的办学条件、学术水平、科研成果或毕业生成就等资源投入或产出指标,过于注重教育的外部因素,忽视了教育教学实践过程和学生学习结果等核心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发展才是大学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虽然是教育部推进高校自我评估的一项重要举措,但仍以资源声誉观为主导,这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并无直接影响,并不能反映出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
美国学者弗雷泽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首先是指学生的发展质量,即学生在整个学习历程中所学的“东西”(所知、所能做的及其态度)。NSSE正是这样一个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高校内部评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评价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一是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是否获得了成长与发展,其发展程度如何;二是学校从政策、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如何促进学生发展,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生发展是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载体,学生发展应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将评估理念从以教育外部要素为主的资源声誉观转向以教育过程和结果为重点的学生学习发展观,更接近本科教育的核心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开展高校质量评估的目的是什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是应教育部的要求而做的,其目的首先是回应政府和社会的问责,其次是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会尽量展示本科教学最美好、最突出的方面,巧妙隐瞒不利信息,至于报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则不是重点内容。
NSSE的出现是以改进教学质量为目的。NSSE在教学质量改进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成果测量。NSSE协助学校开展自我评估与自我改革,使国家的关注点从过去基于学校声望的问责报告向基于服务学生发展的绩效报告转变。
以回应问责为目的的质量评估,没有考虑到大学的自我问责,而且大学内部质量评估没有覆盖课堂教学、没有涉及学生的学习体验等,这势必会降低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有效性。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观,就是要超越问责逻辑,以改进质量为根本目的,将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的重心由外部转向内部。
3.谁来评估高校教育质量。目前,我国政府部门依然是质量评估的主体,《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评估主体以政府为主,比较单一。《质量报告》中即使有部分内容是学生、用人单位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但这些利益相关者在质量评估中并没有占主导地位,仍不是评估的主体。
美国的NSSE是一个非官方性质的跨校调查。独立于政府和参与调查高校以外的第三方评价主体身份,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与可信度。此外,该项目由外部质量鉴定团体(包括教育专家、教育监督机构、社会公众代表等)复审调查结果,以确保调查的客观性与中立性。
与美国NSSE多元的评估主体相比,尽管我国鼓励第三方机构参加教育评估,但实际上,政府评估仍占主导地位。事实上,作为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政府、高校、学生和社会,他们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与诉求都应得到关注。同时,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4.高校教育质量的指标是什么。《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主要从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与教学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质量保障体系、学生学习效果、特色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等7个方面做出阐述,其中至少体现24个支撑数据、外加1个“其他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的数据”。这些内容和相应的支撑数据仍以资源投入质量观为主导,涉及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数据少之又少。而NSSE是集中观测教育教学过程,通过测量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投入度多少来反映教学质量高低。NSSE主要从两方面调查教学质量:一是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时间有多少;二是学校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吸引学生参与各项活动。后者可以反映出学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做出的贡献。NSSE开发了可以量化的评价有效教学实践的5项指标:学生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水平;师生互动频度;教育经历的丰富度;校园环境的支持度。基于这5项指标和需要调查的具体内容,NSSE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3方面信息:一是个人信息,包括学生的基本特征,与院系相关的个人特征等;二是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个人成长与能力培养情况等;三是对学校的满意度,包括学生对学校在支持学生学习上所采取措施的满意度,对在校教育经历的满意度等。
与NSSE相比,我国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对教学质量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资源投入等外部因素上,还未将关注点转向学生,相应地,也就没有深入观测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学校促进学生学习所采取的措施等内部因素上。以学生为中心、对学习过程的评估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改进,应将评估内容从资源投入转向学习过程。
5.如何评估高校教育质量。《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基本以工作报告的形式评估学校一年来本科教学的工作情况。在论证某些需要价值判断的观点时,指标数据的论证力度不够,缺乏有力的调查数据作为支撑。主要表现在:第一,受资源投入质量观的影响,认为资源投入与教学质量成正比,用教学资源投入等做法来证明教学质量高,并未说明这些工作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有何作用。第二,用“个别优秀代表整体优秀”的事例来证明学生学习效果好。基于上述两点,质量报告难免会被看作是“本科教学工作报告”,公众很难明确、直观地判断高校教学质量。
NSSE则是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来评估学校的教学质量。NSSE不但向大学公布它们的表现,而且提供与其他同类高校相比较所处的位置,找出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帮助学校采取措施改进教学。
高校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是以回应问责为目的的展示和罗列,并没有科学的数据分析。如果能将NSSE这种量化的调查工具引入《质量报告》,就会更加客观、准确、科学地测量出高校教学质量的实际情况;如果能与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比较,从数据上找到差距,就能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教学质量指明方向。
6.评估的结果如何运用。《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评估结果的利用率不高。一方面,评估结果对高校自主改革的指导性不够。另一方面,评估结果的社会应用范围不大。
NSSE调查结果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首先,NSSE可以运用调查数据测量、分析本校教学实践情况,这些调查结果可为学校教学改革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提供依据。其次,NSSE调查结果便于院校之间的比较。可结合本校实际,与同类高校或某种类型的高校进行比较,明确在参照系中所处的位置和表现,便于取长补短、改进教学质量。第三,NSSE调查结果对高等教育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也非常有用。既可以作为政府管理机构或认证机构评估大学办学效益的一项评价内容,也可以作为公众择校的重要参考。
教育部文件指出,《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将作为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专家考察的重要依据。与NSSE相比,《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定性的描述为主,指标数据只起到支撑证明的作用,没有过多的数据比较与分析,这局限了评估结果的利用情况,而NSSE分类比较的结果处理方式值得借鉴。因此,我国教育质量评估结果,应从政府评估这种单一功能转向高校利益相关者可供参考使用的多元功能。
三、结语:建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评估理念。大学应将质量的关注点从学校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资源利用程度、学习经验以及学习效果。
2.以诊断改进教学质量作为教育评估的根本目的。我国《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应超越问责逻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质量观,由外部强制问责制度转向高校“自愿问责机制”建设。
3.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估主体。首先,将政府评估职能转变为引导与监控职能。其次,建立多元化非官方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第三,将高校自我评估纳入高等教育内部质量评估体系中。最后,重视学生对教育质量的评估。
4.重视教育实践过程。我国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应重视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应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随时改进纠偏,以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5.用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建立数据库平台,根据评估的内容与指标,系统收集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找出教学质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进而指导学校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