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站资料  >  高教动态  >  高教动态  >  正文

本科教学质量:高等学校如何报告

来源:高教探索     发布时间:2015-04-29     点击数量:

为了使发布《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这一重要举措能在一阵热闹过后,达到真正改进高等教育质量的目的,从逻辑上梳理清楚向谁报告,报告什么,怎样报告三个基本问题很有必要。

一、向谁报告?

1.向投资者报告。对于公立院校,投资者形式上是政府,实际上是纳税人,向投资者报告就是向纳税人报告。学校的教育质量改进举措是否符合投资者赋予学校的使命和发展定位?投资者希望学校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担当得怎么样?学校总体的教学质量水准是否满足投资者的期待?学校在教学质量方面的投入数量和方向是否符合投资者的要求,是否足够,是否有合理的产出?关于进一步改进教学质量,还需要投资者做些什么?

2.向未来的学生和家长报告。未来的学生凭什么选择学校和专业,高等学校得主动地介绍自己,诚意地展现自己。质量报告远比广告版上花哨热闹的招生宣传更重要。学校本科教学的质量标准是什么?与同类院校相比,教育模式、课程体系、教学质量方面,人无我有,人弱我强的特色有哪些?本科毕业生的去向构成如何?本科毕业生的起薪和若干年后的薪资水平如何?申请本校的录取率是所少?有多少新生是第一志愿选择了本校?有多少新生是通过校友推荐选择了本校?本年度的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是多少?本校有哪些比别的学校更强的优势和特色专业?用诸如此类的数据反映本科教育质量比科研立项、获奖及到账经费、SCI及引用指数等更合理,更符合学生和家长的需要。

3.向校内师生报告。即向教学质量提高当前进程的参与者报告。参与者是学校质量改进的亲身感受者。凡是他们没有感受到的,或感受到的与报告叙述不符的,或者专家、秀才“凝练”出来他们不认可的质量改进都有造假的嫌疑;凡是他们看了半天不知所云的“亮点”都与质量改进无关;学校已经实施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效果如何?受惠学生有多少?教师和学生对这些措施有什么样的不同评价?师生对本校教学质量状况及变化的大样本数调查结果如何,明显的改进有哪些?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是什么?学校下一步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有哪些?只有校内师生口口相传,那些举措确实改进了教学质量,学生们大比例地认识到自己就是教学质量改进的受益者,这样的改进才有实际意义,记录这些改进的质量报告才算实事求是。

4.向校友报告。学校向社会报告教学质量就是向社会推举自己的校友,让校友们觉得自己正在为当年选择了这所高等院校而获益,这样的选择是值得的,应该感恩的。校友希望学校向社会报告,学校在教学质量的哪些方面超越了别的学校,他们喜欢的名师又取得了哪些令社会或市场叫好的新成就,在校生或毕业生又出现了怎样的杰出典范,校园的教学设施、设备又有哪些重大改进等等。

5.向同行报告。也就是向关注本校发展的其他高等院校报告。向同行报告本校在改进教学质量方面的新举措及其效果,接受同行的检验;向同行报告本校在某些学科专业教学条件方面的优势及教育模式方面的特色,以利于同类院校开展学生和学术交流。

6.向人才需求单位报告。报告本校所培养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专业技术的运用和创造能力;团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专业伦理的把握和坚守能力;可持续增强的竞争能力。为用人单位提供本校毕业生的学校介绍,由用人单位验证学校的质量报告。

7.向社会大众报告。既是向所有的利益相关者报告,又是向未来报告。报告学校在人才培养中是怎样承担社会责任,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的;校长有怎样的学问成就和人格魅力;教师是怎样潜心教学的;管理制度是怎样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创造的;学生是怎样专心致志地刻苦学习的;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结果是适应社会的;本校在教学质量方面还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社会各界提供怎样的帮助。

8.向高等教育学研究专家报告。每一所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都是高等教育学专家研究的案例范本。报告中的数据、问题、举措、结论是否符合高等教育学的学理逻辑?各种办学行为和提高教育质量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质量指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符合程度;学校确定的质量标准中学术性、社会适应性和学生成长性的配比是否合理等。这些既是高等教育学学者关注的重要问题,也是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学理基础。

二、报告什么?

报告应该有学校使命——质量观——质量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举措和预期目标——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评价结论这样的逻辑框架,所有的举措、数据和事实都必须和这个逻辑框架有实质性联系。其实,合乎学理的逻辑主线和经由科学严谨的论证方法得到的事实结论,用平实的简单语句表达出来,就会是一篇有质量的质量报告。

1.报告使命。并不是所有的本科院校都想清楚了,说清楚了,并且能在教学中把握住自己的使命。不同的高等院校,同一所高等院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肩护的使命可能有所不同。一所高等院校的使命就是它的社会功用和历史责任,不是院校“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而是“应该做什么”,应该长期坚持,决不放弃地去做些什么。使命是确定一所院校教育质量标准,进而检验和评价教学质量高低的逻辑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或者这个起点模糊不清,人们用什么标尺,从哪儿开始度量这所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只能在别人的参照系里,这是目前我们用熟了的方法。

2.报告质量观。有什么样的使命就应该有什么样的质量观,但并不能说正确地定义了使命就自然而然地会有正确的质量观。只有按照使命将质量观定义清楚,我们的质量标准、质量评价才是有意义的。我们定义的质量观只要能揭示和解决本校目前质量改进中的主要问题,或者是其中若干个主要问题,这样的概念界定就是可取的。按照这样的要求,可以将本科教学的质量观在三个纬度上进行分解,一是学术性,掌握科学技术知识的要求;二是适应性,专业素养和能力适应社会需要的要求;三是成长性,学生潜能发掘与个性成长的要求。有着不同培养目标的本科院校按照不同的权重对三个要求的参数合成,就大体形成了适合本校使命的质量观。

3.报告质量标准,并依此分析问题。按照确立的质量观确定本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并依照这个标准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设计指标,以科学的程序,客观严谨地诊断问题解决的程度,对一些暂时不能取得一致意见的问题,平衡地陈述不同的观点;对一些重要的判断提供两个以上的独立诊断意见,这些做法对于质量报告很有必要。因为,其一,质量没有问题就不需要报告,大家也不需要不解决问题的质量报告。我们需要的质量报告是质量问题的发现和改进报告,是一年改进一个或若干个主要质量问题的专题报告。凡是没有发现教学中真问题的报告,凡是没有问题改进策略的报告,都是不可靠的。其二,质量报告主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是写给上文所述的八类读者看的,看完了得让人觉得可信。因此必须告诉读者我们的结论是依据什么指标,这样的指标又是按照怎样的方法和程序得到的。其三,漂亮的量化数据和问卷选择中多数人的喝彩声并不总是代表高质量的。评价教学质量必须有量化指标,但不能迷信量化数据,毕竟能量化的只是冰山一角,更多地靠清醒而深邃的教育思想去把握。量化指标的作用主要是比较、印证、排除、预防,用于确认则必须十分小心,所以在质量报告中保留一些不同的评价观点和结论是十分有意义的。

4.报告量化指标。大多数量化指标必须根据学校特定的质量观,在学术性、适应性、成长性三个维度,围绕改进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进行选择和设计。在一些学校有效的量化指标而在另一些学校不一定合理,在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发展阶段要解决的质量问题不同,发现、诊断、跟踪的质量评价指标可以不同。针对今天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有一些指标即使不能适应所有的院校,也肯定适用多数院校。比如,每学年开出的生均课程门数;四年中学生实现的任选课学分平均数;30人以下的小班课占总课程的比例;学生自主参与并完成的专业训练时数等等。教学质量,简而言之,就是所培养学生的学习质量。评价教学质量主要是评价学生,学生作为评价和被评价的主体应参与评价。质量评价指标的设计者,首先要有适合本校的教育思想,也就是对本校质量观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认同;其次要有足够的教学和教学管理经历,找得到诊疗本校质量问题的穴位;第三对教学这类“精神生产”会睿智地运用愉悦而有效的管理艺术。所以,照搬别人的评价指标,完全依赖别人来设计本校的评价指标,在行政楼里闭门造车设计评价指标,很可能是不中用的。

按照本校确立的质量观,清晰地界定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恰当地制定改进这些问题的措施和年度目标,按照科学严谨的方法、指标和程序检验改进的效果,以自信的态度公布评价指标、方法、检验程序和结论,就是一篇实事求是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三、怎样报告?

报告的文本可以考虑分为三个样式,分别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快速了解、全面了解和深度分析的需要。

1.要点摘报。主要面向未来的学生和家长、校友、人才需求单位和社会大众。主要说清楚本校的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特色,对现存的若干个主要质量问题采取了什么举措,取得了怎样的明显改进,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有怎样的评价,在校师生大比例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何,未来3—5年内质量改进的主要策略,针对的主要质量问题和预期的改进目标等。以不超过3000字为宜。

2.主题报告。主要面向投资者、校内师生、高等学校同行和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按照学校使命——质量观——质量标准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举措和预期目标——评价指标、方法和程序——评价结论这样的逻辑链条,全面报告过去一段时期本科教学质量的改进效果,一些改进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或一些新的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继续质量改进的未来策略,下一步改进本科教学质量的年度目标或若干年规划等。

3.分析报告。主要面向高等学校同行和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提供主题报告中主要结论依据的事实和逻辑分析过程;重要质量改进举措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各类调查问卷的原始统计资料;支撑质量报告的院校研究专题论文;校外专业机构或高等教育学专家对本校质量报告的可信度分析,同类院校可比指标的参照数据等。分析报告作为主题报告的支撑材料在网上公开,供需要者查询。